从零彩礼到集体婚礼再到公交婚车—— 婚俗改革 让爱情回归幸福本真
时间:2025/5/27 10:56:26 来源:运城晚报 编辑:小峻
从零彩礼的价值重塑,到公交婚车的环保实践,再到集体婚礼的仪式革新……今年以来,一场以“简约、低碳、文明”为关键词的婚俗变革在我市各县(市、区)悄然兴起。
这些有关婚俗的可喜变化,不仅刷新了人们对婚礼的认知,更折射出社会转型期年轻人婚恋观的变迁,以及基层治理中移风易俗的积极探索。
这场以爱之名的改革,正为新时代的婚俗文化注入更多文明内涵。
政府引导与基层创新——
婚俗改革的“双向奔赴”
5月20日,在垣曲县“美丽山城 幸福启航”集体婚礼现场,15对新人以电动三轮车巡游替代传统豪车车队,用传统汉婚仪式取代高价婚庆表演。
这场由政府主导、多部门协作的集体婚礼,通过“低碳巡游+文明倡议+文化传承”的复合设计,将移风易俗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、可参与的具象场景。活动负责人坦言:“婚俗改革不能仅靠口号,而是要通过创新载体让群众看到‘新事新办’的获得感。”
类似的创新实践在临猗县以另一种形式落地。当地推出的公交婚车,将新能源公交车改造为流动的“幸福婚车”,既可以满足年轻人对仪式感的追求,又以每车数十人的容量破解传统车队铺张浪费的痛点。
共青团临猗县委副书记苗佳欣说:“这一模式的成功在于既尊重年轻人个性化需求,又巧妙嵌入低碳环保、节俭办婚事的价值导向。”
数据显示,临猗公交婚车推出后,已吸引不少新人选择,并带动周边县(市、区)效仿。
这些案例揭示出婚俗改革的深层逻辑:政府部门不再停留于“禁止高价彩礼”“反对大操大办”的刚性约束,而是通过搭建平台、创新服务,为新婚俗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。
当政策设计与群众需求形成“双向奔赴”,移风易俗便从“要我改”转向“我要改”。
年轻人观念转型——
从“面子消费”到“里子幸福”
前不久,在稷山县东渠社区,一场“三无婚礼”(无彩礼、无婚车、无婚庆)引发热议。
新人杨嵩和张一可亲自担任婚礼主持,用游戏互动替代改口、敬茶等传统环节,将省下的费用用于婚后创业。新娘张一可直言:“婚姻的幸福指数不该与婚礼的排场成正比。”
这种从注重“面子消费”到留意“里子幸福”的观念,在“95后”“00后”群体中颇具代表性。
细心的人们会发现,年轻一代对婚礼的认知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:他们更看重婚礼的情感价值而非物质符号,更追求个性化表达而非流程化表演。
观念转变的背后,既有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安全感提升,也有年轻人对婚姻本质的理性思考——当“天价彩礼”成为压垮部分家庭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,当“婚庆内卷”让甜蜜仪式沦为疲惫负担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用行动重构婚礼的意义。
环保与节俭——
婚俗新风尚的文化密码
在临猗县城街头,装饰着大红绸带的新能源公交婚车穿行而过,成为“低碳浪漫”的生动注脚。
与传统婚车相比,公交婚车的成本明显要低很多。这种“绿色账本”与“经济账本”的双赢,恰恰击中了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民生成本优化的双重痛点。
更深层次地看,环保理念与节俭风尚的融合,为婚礼的文化符号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垣曲县集体婚礼中,沃盥礼、合卺酒等传统仪式的创新呈现,既剥离了旧式婚俗中繁文缛节的糟粕,又激活了中华婚礼文化中“礼轻情意重”的文明基因。正如专家所言:“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复刻形式,而在于提炼精神内核。”
不可否认,从集体婚礼的庄重承诺,到公交婚车的欢声笑语,再到零彩礼的纯粹誓言,这些新型婚俗实践共同勾勒出一幅“幸福无需奢华”的文明图景。
它们不仅是一场场婚礼的创新,更是一次对社会价值坐标的校准——当婚姻摆脱物质化、表演化的桎梏,当爱情回归两心相许的本质,幸福的底色便会跃然眼前;当政府、社会与个人形成合力,当文化传承与文明新风相互激荡,婚礼便能超越形式之争,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起点。 (景斌)
【版权及免责声明】
1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运城公益网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运城公益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运城公益网"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XXX(非运城公益网)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。
4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上一篇:暂无 下一篇:夏县名特优产品深圳推介会开启甜蜜之约 |